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蘇菲的世界 觀後心得


看完電影,望著白紙上支離破碎的潦草字跡,我有些錯愕的發現,儘管自己很認真的做筆記了,對於電影的意涵,仍舊是摸不著頭緒。許多環節令人想不透,最後嘉年華般的結局,更是讓我忍不住懷疑導演不負責任,沒有給觀眾一個很好的交代。眼看報告死線將至,仍舊滿腹疑問的我,惴惴不安的望著Word的空白頁面發呆。

為了轉移焦慮的心情,我順手拿起床邊的《被討厭的勇氣》來讀。說也神奇,讀著讀著,竟然就發現了一些能跟電影有所呼應的觀點。甚至一些曖昧不明的細節和想法,就像雨後天晴的蒼穹一般,開朗了起來。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思考,為什麼作品名稱要叫做《蘇菲的世界》?故事從蘇菲在信箱中收到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件拉開序幕。困惑的蘇菲帶著這個問題去找媽媽,媽媽用一貫的標準答案回答她:「你是蘇菲‧艾姆德森。」然而,蘇菲並不滿足於這個過於簡單化的答案,於是她開始了一場探索自我的奇幻哲學之旅。雖然電影中的哲學演進歷史體現了蘇菲慢慢認識自己的歷程。但所謂「蘇菲的世界」,與其說是一個帶著蘇菲穿越時空的奇幻世界,更確切說起來應該是蘇菲自我成長的故事。也許就有點像創世紀中所謂的太初之時,原本一片渾沌的世界,逐次展開,慢慢有了秩序的歷程。蘇菲的世界,那原本混沌不明的自我,從蘇菲認識哲學到開始學會與自己對話,逐漸開始清晰。我想,作者透過這些小小的暗示,讓讀者和觀眾們開始與自己對話: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 我們的內心世界究竟還是一片黑暗渾沌呢?還是已經慢慢透出曙光了呢?

艾伯特老師幫蘇菲上的哲學課從「蘇格拉底的審判」和「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講起,怵目驚心的審判和引人深思的比喻,讓我們不得不開始省思所謂標準答案的有限,抑或多數表決的公平性。這些標準答案究竟是誰訂出來的?所謂的主流思想難道沒有被質疑的空間或它的有限嗎?不管在審判或是比喻中,很不幸地,我們看到異議分子被拒絕,甚至置於死地。這或許能夠呼應到《被討厭的勇氣》所提及的「改變的勇氣」。多數人往往害怕既定的價值觀被顛覆,彷彿既有的認知一旦被顛覆就是在一場鬥爭中落敗似的,所以寧願長久停留在洞穴中,而不願改變。

艾伯特的哲學課循著時間軸的前進,一步步地從中世紀哲學推演到近代哲學。中世紀的哲學發展受惠於印刷術的普及,當普羅大眾也能輕易地接觸知識時,他們便會開始質疑教會的權威也看見了教會的腐敗。而近代歐洲各國大革命,還有發表《女性人權宣言》的高奧琳….等,也都是因為人們發現了現行體制的匱乏,進而去思考改變的可能。時空拉回蘇菲的時空,當我們看到蘇菲在課堂上與老師的對峙,就好像重現了中世紀、近代挑戰王權和教權人們,雖說是挑戰權威,但也因為人們開始思考、捍衛自己發表意見的權益,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故事進展到尾聲,蘇菲發現自己的時空停滯了。尋找原因的過程中,蘇菲發現他的時空原來是一位上校寫給她的女兒-席德當作生日禮物的小說。唯有上校讓故事繼續,他們才能夠存活。一番波哲的來到了上校和席德的時空後,卻發現席德和她的家人根本看不到自己。正當沮喪之餘,蘇菲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究竟是實體的「血肉之軀(Flesh and blood)」還是一種「意識(consciousness)」。正當陷入懊惱之際,她突然想起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原來「存在」並非感官上的知悉,而是當你出現「懷疑」或「思考」的動作時,就是印證了所懷疑的事務的存在。最後,她歡天喜地的跟老師艾伯特說「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創造了他們。」
於是,當蘇菲再次穿越鏡子,準備回到自己的時空的時候,她來到一個彷彿嘉年華一般的空間,在那裏,她所有的家人朋友都開心的迎接她,畫面定格在蘇菲心滿意足的笑容上為影片畫下了句點。這或許也暗示著,此時的蘇菲,因為思想不在被禁錮在標準答案(或說洞穴)裡,而感到海闊天空。

雖然從看完電影到下筆寫心得的過程,我不斷地檢視自己使否也時常落入標準答案的陷阱?儘管在電影最初的蘇菲是以一個拒絕接受標準答案的姿態,去尋找「你是誰」的解答,但在電影尾聲,我們看到蘇菲似乎也尚未走出標準答案的框架,所以,就算艾伯特不願意,他仍是堅持穿越鏡子去到席德跟上校的世界裡,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但就在發現另一個時空的席德看不到自己跟艾伯特時,蘇菲才逐漸跳脫出標準答案的框架,因為她明白了,不論是她的時空抑或是席德的時空,都不能完全落入所謂的「存在」與「虛無」的分類裡。我們的生活不乏正與反的爭辯:政客口沫橫飛地在電視上互罵、家人朋友間彼此的衝突….有些問題似乎吵了老半天,卻永遠得不到解答。恰巧這幾天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在探討問題的是非對錯,而是在爭奪輸贏,但這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受傷。唯有當人不落入對錯的權力鬥爭時,才能保持理性,也才能使我們看到更廣闊的視野。

也許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很無知。」哲學是一門隨時都留有懷疑空間的學科,它幫助我們看見人類的有限。一如黑格爾辯證法中的「正」與「反」,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也會有不同的定義。所以我們無法單純以「正」或「反」所衍生出來的SOP來解決問題,因為問題永遠是存在的,而人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太容易落入正反其中一方的分類,就容易落入標準答案的洞穴裡。即便正與反在不斷對話後,可以達到所謂的「絕對精神」,但那也許也只能是我們窮極一生努力的目標,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03/21 Wednesday with KT]坐在巨人的肩膀上

引用經文:
林前 1:19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1:26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1:27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1:28  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
     1:29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 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
     3:19
因這世界的智慧、在 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
     3:20 又說、『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虛妄的。』
----------------------------------------------------------------------------------------------------------------
Asummarize
    林前4:9 我想 神把我們使徒明明列在末後、好像定死罪的囚犯.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A:
第一章的27-28節總是給我一種意味深長的感覺,世俗標準裡,愈像是一個魯蛇的人,似乎越能夠親近上帝。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有更多空間可以虛心學習。你覺得是這樣嗎?

A:
我想這是一個「神揀選」的概念。
還記得你之前氣呼呼地說「我討厭我」嗎?
「我討厭我」是因為你跟世俗標準的elite去比較,因為覺得無法與世界上的人競爭,所以討厭你自己。
然而,「神揀選」應該是一個關乎神的名、神的屬性的概念。I’m that I’m也就是我根據神的律法,我根據他的帶領來呼求。( according to god’s calling that I pray)不要害怕失敗,也別因為不知道而感到羞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你進步的地方(veil of ignorance)。當你聽見,你就會成長。神用他的形象造我們,但我因為我們有罪,所以失去了這樣式,而活出基督,就是要復興這份失去的形象。

A:
真是太激勵人心了! 那我們再從一個較為廣泛的問題討論起好了,你有沒有過覺得自己很渺小的感覺?

A:
我發現你今天選得這麼多段經文,也許可以用林前4:9來總結。

「我想神把我們使徒明明列在末後,好像定死罪的囚犯;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這幾年來,可以說是從天堂掉到地獄。但慚愧的是,明明上帝都將我分別出來了,我還是一直想回去(追求安定)。說到這裡,想跟你分享一下馬可福音10:25跟約翰福音9:2的經文。

「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我想,只有那些軟弱的才會為神所用,因為非得在困難的景況下,我們才會認識他,也才會完全交託。就像那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呼天搶地的禱告一樣“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

只有在困難當中,才看得到自己的渺小

A
你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

A
Race car driver

A
Steve Jobs曾說:「你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別浪費時間活在其他人的期待中,別受限於教條或他人的眼光,也別讓外界紛擾的噪音掩蓋你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氣追隨你的心和直覺,他們已經知道你渴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其他的聲音與事物都是次要的。」

這或許是個無解的問題,但你如何區別自己的聲音跟上帝的聲音呢?

A:
誰定義你的夢想? How to define dream?難道是Better than others?
這樣的話,You limit yourself
要知道就算你一無所有,你也要有夢想。就像我稍早跟你分享的文章,去上大學 不是學技術,不是critical thinking而是如何去 sustain the meaning of life

Quote

But the value of what we study, of what we teach and what we learn, is that such learning can help keep the human spirit alive — alive and alert to possibilities that lie beyond our present horizons.

Unquote

(出處: Holding on What Makes Us Human: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olding-On-to-What-Makes-Us/237381)

A:
儘管時間可能來不及,但還是希望你能夠在網誌上與我分享,你是否有過覺得自己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經驗呢? 像我很多時候都覺得老爸是我的巨人呢!因為常常在跟老爸的對話中,我都會看到自己視野的狹隘。

A:
這我可要好好想想。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今天先禱告吧!


[後記]
禮拜結束後,小A為了最近無法專心念書,感到沮喪。她告訴大A,她覺得最恐怖的不是功課多,也不是功課難,而是在什麼都還沒開始前,就已經抱持著抗拒的心情。
A聽完小A的傾訴,頓了頓,說:
「也許你從前念淡商是好的,即使知道自己跟建中、北一女的不能比。但在那個環境裡,你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可以腳踏實地的為自己努力。不會像現在一樣,隨時都怕輸。什麼都想做,結果什麼都做不好。」

A聽了心暖暖的,在夜裡寫下:

親愛的老爸 

原來你心機也頗重,居然要馬屁精先打頭陣?!
!其實我本來也是想先參考一下你的「道行」,再來試圖尋找可以相呼應的記憶。想不到詭計竟然被你視穿!!!嘖嘖嘖!!

關於「坐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主題,其實是已經發想許久,卻因為怠惰而遲於發表的網誌。但或許這也是上帝的安排,因為我老爸的經典語錄永遠都在更新,一篇網誌是絕對塞不下我所有感動的。

起初發現自己坐在巨人肩膀上,就是那天跟你經過一番僵持後,發現自己的無知而哭哭啼啼地抱怨I hate that I am。而你也是頓了頓,說:「就是因為這樣才需要學習阿,沒有人天生就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我們為什麼又要花費時間在學習上?

但我想不只是那一次,今晚你跟我說的話,也是讓原先心情鬱卒的我豁然開朗。

多謝你給我這次主禮的機會。雖然你一直說我主持的不錯,但我仍是深感自己不足。(可能是背著我的巨人實在太強大了,不用看我整理的筆記,就可以生出很完整的對話錄)
也是在這一次的禮拜籌備中,才讓我發現,原來穩定的讀經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帶來雨後甘霖般的滋潤。常常我看著老爸,納悶你怎老是能生出這麼多感觸和智慧的言語,原來就是天天讀經的結果。哈利路亞,讚美上帝。「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老掉牙的俚語,此時此刻,我才真正體悟它的真諦。
謝謝老爸,總是當我的巨人,讓我可以看得更遠。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輝煌的台語好萊屋~ 阿嬤的夢中情人



「你是喜歡看太陽出來,還是看太陽下山?
「我喜歡看太陽出來!

下課後,總覺得適才電影的餘溫,就像一股暖流般的,在心中繞了好幾圈。從開頭到結尾,濃厚的台灣氣息貫穿整部電影。

看似那麼遙遠的年代,原來也可以帶給21世紀的我這麼熟悉的感觸。


半世紀以前,半世紀之後,看到心儀偶像驚叫連連的迷妹粉絲、日常生活的經典國罵、不甘成為土包子、看到新潮的事物都是爭先恐後的風氣、熱血的年少輕狂...... 原來都細細刻劃在每個台灣人的青春裡。


在許多強勢文化的薰陶下,常常很羨慕我們的鄰居(ex:韓國、日本)都有凝聚他們民族性的文化傳統,卻忽略了這塊孕育我的土地上也同樣的,在用我們獨特的方式,帶給我們跨越世紀,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恐怕,我們只是過於熟悉這個文化,以至於把它視為理所當然了。

大人總說,他們年代的音樂是跨世經典,而我和同年總是不以為然的認為童年才是流行音樂的輝煌歲月。
很多年後,我明白了

不論是大人或我們口中的黃金時代,都不是因為音樂本身特別,而是那些音樂伴隨我們走過的點點回憶,對我們意義非凡


回家途中,看著熟悉的街景,不禁使我好奇,半個世紀後的這裡,會是什麼樣子?
而在半個世紀後,當迷失在褪色的記憶或茫茫人海中時,是不是也會跟美月一樣,有一句熟悉的話,帶我回家。